去新的地方

昨天和领导正式提出了离职。 虽然领导并没有及时回复我的邮件,秘书却在今早迅速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在让我签署一份离职理由书和一份保密协议后,迅速地受理了我的请求。 新单位那边,在今天下午也提出了所有他们需要的文件,并确认文件内容没有问题,开始等待入管局的消息。 恍恍惚惚,一切都开始真正步入了进程。 三月要收拾好一切,心情和行李,正式结束在东海的生活。 这近一年的时光,虽然住在东海的天数也许略微多于东京,但是却总觉得,在东京的日子才是我熟悉的,习惯的,适应的生活。 在东京工业大学工作的那一个月(也可以说是我这一年以来唯一真正称得上工作的一个月)才有工作的样子; 在东京健身房去得更勤,训练更加积极,本来是东海的anytime会员卡,会籍也随着炜炜的搬家一直在转店,早已不属于东海; 一周一次的课也是去东京的语校在上。 吃饭,娱乐,逛街,看展,更是在东京。 所有想得起来的有意义的记忆,基本上都是在东京。或者是从东京出发去周边玩耍。 这一次的转职和搬家,更像是终于可以回到熟悉的家,而非在什么新地方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炜炜和猫咪们也在东京。 他们是以上所有一切的原动力,和我心的归属。 也许大学就是更适合我的环境,和同事,更多意义上是学生的交流,简单,放松,我也更能卸下小心翼翼防备的心情。 三年好好做点事情,无论如何口语会进步,说不定也能拿到想要的身份。如果科研这条路确实不合适,再去做点自己喜欢的,先做的事情,也很好。

February 21, 2023 · 1 min · Aoi

你的梦想,我的梦想,和我们。

因为人生进路,工作上的压力,自己似乎又变得有些脆弱起来。这份脆弱有些难以掩饰,化成了对他人依赖般的关注渴求。 连续两个周末,我和炜炜在“我想要怎样和他度过周末”以及“他想要尽可能多的找教练训练”这个问题上,都没有达成某种平衡关系。 处于这个低谷的大环境的状态下,因为一周都没有见到而想要有更多的互动在周六日,虽然听起来无可厚非,却也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考虑而已。从炜炜的角度来说,他有特定想要实现的梦想,目标和计划,强烈的心情和果断的执行力,因为我的存在,兴许是他的某种阻碍也未可知。 我没有特定的事,只是情绪上需要关注,而对方有特定的事而且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话。理性来想还是应该优先对方的事情,而非自己的情绪才对。 在这一点上虽然我早有给自己背书,却依然存在遇事不决,难以真正控制的时候。他反复提醒我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大抵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诚然这样的做法和思考模式并没有问题,也许是我需要更多的进步和思考,是我对自己的关注度和发展不够重视的原因吧。 我能够感受到他因此而对我做出的补偿,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那么我也应该积极应对才是。这个周末是决计好一定要收回自己的某些情感关注度和对他人的渴求,能在炜炜想要更加专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我也能找到符合自己梦想的事情去为之消耗时间及精力。也许这才是根本上的解决办法,也是我和对方都能变得更好的方式。 拖拖沓沓又到二月,我的工作依然没有任何起色,无论是当下研究所的工作和寻找新工作的进展。 北大允诺1月30号会给出结果的教授到现在也没有给出任何消息,于是死心不再思考给这个机会让步,开始投我应该投的各种资料。 现在的状况是,因为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决定就考虑东京的大学。限定的地点,放出职位的消息变得有限。放出消息中化学系的职位也非常有限,而即使是化学系,因为分支太多,博士研究方向过于细化,也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去申请。比如理论化学,量子方面的研究,就是我的知识体系完全无法涉足的领域。 而博士后的工作和学生又不一样,比起花时间学新东西,拿钱办事,把自己身上有的能力发挥出来才是更重要的。 现在的处境,日语还是最大的阻碍。尽管我也一直在努力提升能力,让它不成为阻碍,但这也需要时间和积累。因而,不得不继续选择一个博士后职位作为过渡,继续做我自己也不喜欢的科研,却也是毫无办法的事情。自己努力去赢得想要的人生,这种生活还没到尽头。除了默默去做,别无他法。 在日本当下唯一要好的朋友,因为一些原因也要回国了。有些不知所措的同时,却也更多的是希望对方幸福。感情的事情有些难解,每个人似乎都处于我不太能理解的状况里。通常此时,不要给出任何建议,往后退一步,倾听,然后给予拥抱和支持大概更好吧。 说起来,我也不太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相处。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更好的和恋人相处。我会思考更多,对方怎样会觉得更舒适,更愿意和我在一起的方式。就算有时候也有一点点想要更任性,被关注和呵护的感觉,却也会因为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而马上切换回来。最近炜炜会经常说我爱把责任都揽在身上。虽然也不能理解在心理学上是什么状况,但是理由大概是,不想要这个不愉快的情绪继续维持和蔓延,如果我能把责任接过来,先道歉,想办法安抚,让对方不开心的情绪更快一点的消散掉,大概会更好吧。 “我不想要你不开心。你开心起来的话,我也就会开心起来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把对方的心情放在第一位,是我在做的事情。 那些有些撒娇任性自然而然提出很多要求的女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炜炜也会不喜欢吧。这样想着,又打消一些念头。 “如果他感觉到我有努力对他好的话,他会感受到的,会给予相应的回应的!” 这样想着。

February 1, 2023 · 1 min · Aoi

最差的和最好的

又是被送回东海的路,和炜炜有了一次深入而且非常有效的谈话。 虽然从来没有对他有过任何的忧虑和怀疑,然而在第一次听到如此完整的近两年人生和职涯梳理之后,这份不假思索的信任感又迈上了一个阶梯。炜炜大抵是那种,不浮于表面,不会一次性展示所有,而越多相处和了解,越多惊喜去挖掘的人。 同时,他也给身处混乱和迷茫的我,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和鼓励。 1) 有些东西仔细想,可能真的并不全是自己的责任。仔细梳理自己近这一年的经历,单位的问题确实占大头。无法提供完善的实验平台,处理合作手续和购买试剂的过程都慢到不可思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管理者无法及时沟通梳理自己的课题,也没有被告知关于课题结束时间等的细节。我能做的只是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已,而没有完成它的环境和平台,束手无策也是无可厚非。 2) 不相性的单位就放手,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做能做的事情,而非陷入过于沉重的自我质疑,背负所有的压力。 3) 我才刚刚起步,(莫若说刚刚进入社会半步),能尝试的东西还有很多。别有“自己对某个领域不懂的”负担,打开眼界,把自己的专业和其他东西结合在一起,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4) 人生还有那么多长,社会经历才刚刚开始,去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一去体验个三五年也未尝不可。 说来好笑,这么久的人生历程,还活得像个脆弱的小孩子。这些东西,都需要他人来引导,需要炜炜给出答案和鼓励。 但是我又是何德何能,能收获可以给予我这样的鼓励,勇气和底气的人呢。 接下去,留下或者不留下,两边都尝试努力。去和教授更多交流,表达诉求,不要暗示啊我就是无法社交的人,因此不去争取各种机会。 找着各种借口,不去做,才是真正做不到的原因不是么。 “最差的情况下,不想回去,也是有方法的。”炜炜轻轻地说。 “但是要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我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

January 10, 2023 · 1 min · Aoi

牙痛

我有一个奇怪的喜好,就是对红肿的牙龈或者手指边缘主动进行反复的物理刺激。以此来“享受”这种奇怪部位的酸痛感。这“恶习”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以往来说,无论怎么用舌头抵住施加压力或者维持负压状态,一两天也总能痊愈。而这次的牙龈肿痛,持续了五六天,也未见要变好的趋势。这让我非常苦恼。稍稍坚硬和刺激性的食物都难以进食,咀嚼也只能使用一边的小角落,从中间到另一边整大半条牙龈都处于痛苦的状态。 然而我依然会不自觉就去抵住这些地方,像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无意识生理反应。 有些习惯从小养成,最后变成无知觉难以修正的一部分,大概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之前对养孩子的态度的文章里,提到了自己从小以来的人格缺陷。现在想来这份空缺,大概对我的思想和行事方式也造成了难以修正的影响。我是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家庭的温暖。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亲情之爱。父亲一方自不必说,未承担父亲的各方责任,情感上,物质上,统统缺失。只有一堆姑姑婆婆怕他最后没人管而跑来和我说各种各样的“放下”,“大度”,“血脉相连”的话。最近感觉到母亲的态度也让我感到窒息。她承受了所有的苦难,一个人艰难把我带大,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也并不会因此不感恩,不对她好。 可是,我也变成了伴随这份心情长大的小孩子。反复强调”我当时带你多么苦……“,”为了你我牺牲了各种机会……“,传达各种”我现在就是熬着,等着你来救我……“这种让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话。 我究竟是背负着怎样的重担出生的小孩子,被生出来,被抚养长大,不是你们的责任吗?为什么要对我说为了我熬着现在的苦,如果真的苦,为什么要熬,明明我可以帮你解脱些,甚至你自己明明可以做更多去解决。明明是自己有放不下的东西,自己心怀利益的考量,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些话,把负担转嫁到我的肩膀上呢。 就好像一直劝我生孩子的的那些话:这是你以后的纽带,你老了有个人依靠。 可是这样不还是自私地只为自己考虑吗?就像我现在窒息又痛苦的情绪,怎么会还想要传递下去呢。 想必是这样,我就是缺乏这样的亲情爱意,家庭温暖,成长起来的人。 而这后遗症,远比我想象得要强烈。 缺失的爱意让我变成了极度渴望被精神关注,被重视的样子。而母亲耳濡目染的”不要欠别人的“精神教育,又让我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他方付出。于是我开始疯狂输出,对爱的人全心全意的考虑,宁愿自己什么都不要,也想要能给对方最好的。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对方能有所回应,希望能想我所想,能给我我想要的爱意。如果是你来我往的正常对应,互相付出,倒也没什么,但是我幻想里的回应,要更加强烈。我期待对方能做到,能想到我会想的那种程度,但是往往都是自我设限太高了。这不是对方的问题,是我,找不到那个度,不仅自己找不到度,还希望对方达到那个并无必要的度。最后大概率只是一番自我感动,然后暗自委屈。 我开始反思自己要改正的地方,大概是不要设置一些毫无必要的高限度情感支持(对物质需求低的我反而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支持),也不要做“期待有回应而无进一步思考即付出”的事情。缺失的这部分爱意,应该自己给自己,而不是希望他人来给自己。 这样和“等待拯救”的母亲也没有什么区别,明明自己就感觉到了窒息,对他人来说,我这番等待爱意降临,也是窒息的吧。 说到底我只是牙龈肿而已。这一次,努力克制,不去刺激,也有机会好转的吧。

November 8, 2022 · 1 min · Aoi

什么事情都有联结

偶尔WhatsApp里还是会穿出来KK Group的聊天信息,和我同一期入站的德国博士后Rene依然是组里举足轻重的角色。回忆起当年KK缺少经费的时候,Rene也一直在考虑要转职去其他地方,coffee break的闲聊也有着对现状的无奈和这样那样的想法。然而最终是,我离开了那里,选择了日本,而Rene一直留到了现在。 有的时候也会思考,如果想办法渡过那一两个月,或者接受KK的offer,给我回家一两个月带薪休息的时间再回去美国,现在的情形会是怎样。at least,美国的文化氛围至少是一个我可以生活得更加舒适的圈子。而且,当年那些迫切来日本的心情,现在想来,也差不多是喂了狗。 昨天翻到之前写的日记,详实地记录下了被无视内心感受和我个人状态的整个过程。 那个时候,对方为了让我去日本,让我重新申请我不根本熟悉领域的硕士学位,让我申报语言学校,在我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这个领域,也不太想做这件事情,也觉得对我自己未来毫无裨益之后,依然发来各种各样的申请资料。而对于对方自己心心念念将来想去美国这件事情,却反复强调自己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劲头,不想走申请PhD的路,依然不停让我来申请各种豁免权。对物件的实用主义延伸到我身上,亦发挥到极致。而我,怎么会为自己考虑呢。不断反思,也许是我自己太懒惰,是我不肯为了未来付出努力。 但是,这未来,真正是我想要的未来吗? 突然接到了我能做的工作(一直想来的研究所),我最终还是离开了美国,选择了日本。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对方的推波助澜,我会再收回迈出的脚步来仔细思考我未来的路和人生吗。 好在我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进日本之前,结束了这段莫名其妙的关系,放下了我在整个过程中自我催眠的快乐,也放下了我彼时经历的那些强心让自己忽视的痛苦心情。然而,残留那一点点愤怒,依然会时不时突然出现,在我对现状迷茫的时候。 感到迷茫吗?是有的。 在日本的这六个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工作上的事情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开始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现在的项目和自己的专业有些许偏差,明年四月是否能留下,是否能继续做我现在的项目,却也是个未知数。因为语言的问题,专业的性质和身份的原因,也难以很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说来怎样才算合适的工作呢,在找新工作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考虑呢,正常人一般都是往薪水更高来考虑吧。然而我这一份临时工作的性质,在take the offer的时候又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其他原因,也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过薪水的问题,却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而近来迷茫的另一个原因,是真正地感觉到自己的贫穷。这份贫穷感,并不是来自于自己买不起名牌包包,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也不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我对自己的生活,并未抱有着这般物质上的期待。我的贫穷感来自于在我重视的人可能需要帮助的时候,或者我想要对一个人好的时候,知道自己掏不出任何东西的沮丧感。于是突然一下子,我开始知道自己经济状况不足以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感觉。 在这种时候,那些之前曾经考虑的“理想”,“自我价值”似乎都被贫穷的阴影掩盖了下去。甚至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开始不选择那些热门的,好找工作,好赚钱的专业?为什么一定要念书到现在看上去很厉害其实一无所有还欠着朋友的钱。到底什么是“成功”的定义呢。 我现在真的在做着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吗?哪怕现在听起来算有,而今后转职,我身上不再有有这样那样看起来可以支撑和暂时抵御我的贫穷现实的标签之后,我还有价值吗? 高中的时候,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自我执拗选择了难走的理科路线。又在根本没想要未来的情况下,放弃环评师的路线去考根本不适合笨蛋自己的中科院的研,那日日夜夜不眠的努力,是为了证明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笨吗?在不适合自己的这条路上付出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仔细想来除了自我感动,本身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吗?明知自己的局限性,明知什么是自己的短板和盲区,我却还要,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到哪里去呢?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把现在能做好的事情做好,在明年三月之前多少整出一点科研实绩,最好能做完这三年,把语言拿下。此期间也看看我能做的行业,往真正有利的方向去思考。 如果需要交流和谎言,也要锻炼相应的能力。 好孩子成不了大器。

October 25, 2022 · 1 min · A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