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被送回东海的路,和炜炜有了一次深入而且非常有效的谈话。

虽然从来没有对他有过任何的忧虑和怀疑,然而在第一次听到如此完整的近两年人生和职涯梳理之后,这份不假思索的信任感又迈上了一个阶梯。炜炜大抵是那种,不浮于表面,不会一次性展示所有,而越多相处和了解,越多惊喜去挖掘的人。

同时,他也给身处混乱和迷茫的我,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和鼓励。

1) 有些东西仔细想,可能真的并不全是自己的责任。仔细梳理自己近这一年的经历,单位的问题确实占大头。无法提供完善的实验平台,处理合作手续和购买试剂的过程都慢到不可思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管理者无法及时沟通梳理自己的课题,也没有被告知关于课题结束时间等的细节。我能做的只是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已,而没有完成它的环境和平台,束手无策也是无可厚非。

2) 不相性的单位就放手,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做能做的事情,而非陷入过于沉重的自我质疑,背负所有的压力。

3) 我才刚刚起步,(莫若说刚刚进入社会半步),能尝试的东西还有很多。别有“自己对某个领域不懂的”负担,打开眼界,把自己的专业和其他东西结合在一起,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4) 人生还有那么多长,社会经历才刚刚开始,去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一去体验个三五年也未尝不可。

说来好笑,这么久的人生历程,还活得像个脆弱的小孩子。这些东西,都需要他人来引导,需要炜炜给出答案和鼓励。

但是我又是何德何能,能收获可以给予我这样的鼓励,勇气和底气的人呢。

接下去,留下或者不留下,两边都尝试努力。去和教授更多交流,表达诉求,不要暗示啊我就是无法社交的人,因此不去争取各种机会。

找着各种借口,不去做,才是真正做不到的原因不是么。


“最差的情况下,不想回去,也是有方法的。”炜炜轻轻地说。

“但是要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我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