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发严重的社交障碍

开始发现自己的社交障碍变得越来越严重起来,不仅仅是在面对社交时无所适从,在不得不进行的社交之前,内心深处也不可抑制的焦躁不安,而这项日程也会被想尽办法地拖到最后一刻。 大到拜访完全不认识的教授,小到把纳品领收书交给早已认识好几个月的同事。尽可能地躲避,逃开,直到死线降临,一咬牙一闭眼,像是个向死而生的勇士一般,拿起书类步履沉重地走到办公室门口,深呼吸几口,弱弱地敲门。迎上对方的目光,再慌乱地挪开,明明只是进行一些简单到完全不需要费脑子的交流。也就是两三分钟的事情,却需要准备漫长的两周。而这份准备却并不是一定是想办法完善社交内容,提前想好自己要如何把交流做得更出色,而是给自己的心理建设:去找对方,去说这件事,不得不去,必须要去。 另一个表现在于我对查看邮件这件事情的抗拒。因为不愿意和人交流,我会往往在下班那一刻才打开邮箱,检查邮箱里的内容,回复应该回复的邮件,撰写新的邮件内容。而点击发送按钮后,会马上关机,以“下班之后不查看邮件”的借口给自己心理暗示,非得拖到第二天早晨,或者两天周末后的礼拜一,才迟迟打开邮箱回复工作邮件的内容。我害怕阅读回复内容,即使知道这内容里不会有什么让人不安的内容。“需要阅读回复这件事情”,却也足以让我感觉到不安。 我不知道这份越发严重的社交障碍心情来源何处,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害怕一些根本不需要害怕的事情和人。我逐渐感觉到自己内心的脆弱,或许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开始渐渐思考,是不是还是环境带来的。 在美国是活得非常轻松的,我可以很随意地和领导和同事,学生们聊天,他们天然而然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气氛,在互相友善对待的基础上,让你不需要思考过多的东西。而在日本,我不得不思考更多“如何不带去麻烦”的事情,like everyone does. 而日本单位的管理机制也非常复杂,规则递进,责任到人,小事也往往有复杂的管理体系,让我也变得有点像惊弓之鸟。必须提高警惕,紧绷神经,免得在更多的细节环节出现什么问题,给“其他人”或者“单位”带去麻烦。这大抵也是我对和人交际变得更加抵触的原因。也许是还没有习惯这种行为模式。在我看来的不自然和草木皆兵,其实也并没有我因为体验过反差而感受到的严重程度,也许只是一时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反应过激罢了,这,也许只是普通日本人的日常。 大抵是我应该读更多关于这个社会习性的书,不仅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生活的环境,了解周围人的想法,更是一种对自己的心态安抚和心理建设。 其实人们并不可怕,而我在担心的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这样吗。 这种对新环境的适应时期,比我想象得要长太多,但也正常不是吗。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也不是我几个月就能理解透彻的。 再多给自己一点信心,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还是,不要心急。任何事情都不要。 另外,也不要患得患失。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基础上,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随他去吧。

November 25, 2022 · 1 min · Aoi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那困惑的双眸,是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进黑暗,还是刚从黑暗走进光明?

有时间二刷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它讲述了一个低知能人类查理渴望变聪明,而加入了一项科学研究计划的故事。此前已有一只名叫阿尔吉侬的小老鼠通过这项科学研究,可以处理非常复杂的迷宫,且在长时间保持了其高智商水平。于是查理通过申请成为了第一个进行同样手术的人类。手术后的查理真的逐渐变聪明,这从他的进步日记里,错字变少,句式变长变复杂可以体现出来。到后来智力水平越来越高,习得更多各个方面的知识,甚至轻易学会了二十多个国家的语言。而到后来,他突然发现阿尔吉侬发生了变化,性格变得烦躁,解开迷宫的能力也渐渐退化,原来这项研究还并不能真的保持小白鼠的高知能水平。查理不由得想到自己是不是也会步这样的后尘,于是开始想办法申请经费进行自救科学研究。在最后发表了高水平的文章,却得到无法拯救自己的结论后,查理果然开始重新“退化”,退化成普通人,退化成那个低能儿,最终接受送到低能儿收容中心的结果。在最后查理回归短句式的文字表达中,他写道,请给埋在后院的阿尔吉侬献上花束。 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查理本身的心绪和思绪描写,对周围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生动。为了研究发表不择手段的教授;在低能儿时期欺负查理以寻开心,在查理变聪明后一齐将他赶出面包店,却又在查理回归低能后再次变成保护查理的朋友们;在查理低能时期精心照顾的美丽护士,却在查理变聪明后自觉跟不上查理的思维难以高攀,而最后不了了之的爱情。还有查理不断跳脱出现实的回忆里那个给他产生极大阴影的母亲和破碎的家庭。查理在退化之前,拿着发表的论文去见母亲。母亲虽然给他极大的阴影却也是他想要变聪明的原因。他告诉母亲,虽然我不会留下照顾你(也无法),但是如果有人问起,请把论文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你的儿子是聪明的。虽然都是痛苦的回忆,虽然周围的人都不能接受查理,但是查理还是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善待周围的人。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大概是译本不同的缘故,这次的译本更加生动的反馈出来查理在不同知能水平时对语言文字的精准把控,思考方式的差异。关于回忆和梦境的描述也非常鲜活,在看到阿尔吉侬产生变化时那种紧迫感,以及智能最终逐渐退化时那种无法突破宇宙边界最终被拉扯回地面时的无力。我讶异于作者对文字的处理可以这么细微和精悍,更惊叹于作者对主人公心理的把握和周遭环境人物的生动又现实的刻画,对科学研究本身内涵及意义的精准定位,也让我兴奋不已。跳出来细想,嗯,就算是现实中人们也的确会是这个样子。 而无论是哪个知能状态,查理都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去生活,去爱。人们无法停止的对柏拉图洞穴中的人抱有怜悯,也无法克制地对知能远高于自己的人敬而远之。而经历过这一整个过程再回到低能状态的查理,会恶化到更严重,还是像小白鼠阿尔吉侬一样死去呢。无论是何种结局,这个故事也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吧。 人们会常用一种奇怪的怜悯的眼光和一种未可名状的优越感去看待低能儿,这种目光可能都不会出现在身体残疾的人身上。查理尝过头脑通透的滋味,在逐渐退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强烈的应激反应,却被外人指责为愤世嫉俗,不再像以前一样谦卑和低调。“我知道这种人在这世界上吃不开。”查理反驳道。低知能时期接触到的世界有限,所欲所求也不似普通人那般,周遭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去享受这份优越感,挤兑掉低知能人的大部分生存资源。但是即使是知能低下,同样应该被作为人来对待和尊重。查理在经历过高智商退化下来的过程中,也曾抗拒要被送去收容,他不断地尝试继续读书,不断地强调自己可以去工作。并不是他不需要这一份人生意义和价值,只是以前的他,不理解而已 。 另外,对主人公整个知能进化到退化过程中,除了查理自身智力,意识的描述,对查理与周围人的情感刻画也非常生动。知能成熟与情感成熟在一个人身上理应是同步进行的,但是查理知能进化(退化)的太快,他还根本来不及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情感的变化。无法应对爱情,友情,亲情甚至是被背叛,被利用的情绪冲击。我们能看到的大多都是童年回忆(创伤)的苏醒。对爱情更是无所适从。而朋友只在查理重新变回低知能儿的时候,再次回到身边。就像查理在尚保有清醒时说的话:“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根本是毫无价值。” 我想这大概也是这本书最想表达的主题内容。 故事中还有一个细节描述,就是刚刚开始查理准备接受手术的时候,一个护士说你们是在做忤逆上帝的判断的事情,当然第二天这位护士就被调走了。此后再未提到上帝这个词。直到查理最后经历知能退化的描述中,那种快要接触到宇宙融合的边缘却被从宇宙边缘拉回地面的描述中才再次提到,也许是内在的那个愚笨的查理不允许高知能的查理去和上帝面对面,那个查理害怕见到上帝,或者什么也见不到。 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而冲破宇宙真的能见到上帝吗。这种“忤逆”上帝对个人的安排,吃下禁果获得超人般智慧的时期,果然是要受到上帝惩罚的吗?换句话来说,我们自身的宇宙有其既定的物理规律,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只是在逐渐发现这些规律,而并非去创造规律。有些规律或许本质上就是不可以被打破的,人类往往在做的,只不过是为了自身利益,在试图挑战这个宇宙的既有规律罢了。 不可逆转的死亡,难以调整的脑部知能,跨物种的生殖隔离…… 那么到底是谁制定了这个宇宙的物理规律,果然是上帝吗?

November 18, 2022 · 1 min · Aoi

牙痛

我有一个奇怪的喜好,就是对红肿的牙龈或者手指边缘主动进行反复的物理刺激。以此来“享受”这种奇怪部位的酸痛感。这“恶习”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以往来说,无论怎么用舌头抵住施加压力或者维持负压状态,一两天也总能痊愈。而这次的牙龈肿痛,持续了五六天,也未见要变好的趋势。这让我非常苦恼。稍稍坚硬和刺激性的食物都难以进食,咀嚼也只能使用一边的小角落,从中间到另一边整大半条牙龈都处于痛苦的状态。 然而我依然会不自觉就去抵住这些地方,像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无意识生理反应。 有些习惯从小养成,最后变成无知觉难以修正的一部分,大概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之前对养孩子的态度的文章里,提到了自己从小以来的人格缺陷。现在想来这份空缺,大概对我的思想和行事方式也造成了难以修正的影响。我是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家庭的温暖。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亲情之爱。父亲一方自不必说,未承担父亲的各方责任,情感上,物质上,统统缺失。只有一堆姑姑婆婆怕他最后没人管而跑来和我说各种各样的“放下”,“大度”,“血脉相连”的话。最近感觉到母亲的态度也让我感到窒息。她承受了所有的苦难,一个人艰难把我带大,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也并不会因此不感恩,不对她好。 可是,我也变成了伴随这份心情长大的小孩子。反复强调”我当时带你多么苦……“,”为了你我牺牲了各种机会……“,传达各种”我现在就是熬着,等着你来救我……“这种让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话。 我究竟是背负着怎样的重担出生的小孩子,被生出来,被抚养长大,不是你们的责任吗?为什么要对我说为了我熬着现在的苦,如果真的苦,为什么要熬,明明我可以帮你解脱些,甚至你自己明明可以做更多去解决。明明是自己有放不下的东西,自己心怀利益的考量,为什么要对我说这些话,把负担转嫁到我的肩膀上呢。 就好像一直劝我生孩子的的那些话:这是你以后的纽带,你老了有个人依靠。 可是这样不还是自私地只为自己考虑吗?就像我现在窒息又痛苦的情绪,怎么会还想要传递下去呢。 想必是这样,我就是缺乏这样的亲情爱意,家庭温暖,成长起来的人。 而这后遗症,远比我想象得要强烈。 缺失的爱意让我变成了极度渴望被精神关注,被重视的样子。而母亲耳濡目染的”不要欠别人的“精神教育,又让我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他方付出。于是我开始疯狂输出,对爱的人全心全意的考虑,宁愿自己什么都不要,也想要能给对方最好的。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对方能有所回应,希望能想我所想,能给我我想要的爱意。如果是你来我往的正常对应,互相付出,倒也没什么,但是我幻想里的回应,要更加强烈。我期待对方能做到,能想到我会想的那种程度,但是往往都是自我设限太高了。这不是对方的问题,是我,找不到那个度,不仅自己找不到度,还希望对方达到那个并无必要的度。最后大概率只是一番自我感动,然后暗自委屈。 我开始反思自己要改正的地方,大概是不要设置一些毫无必要的高限度情感支持(对物质需求低的我反而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支持),也不要做“期待有回应而无进一步思考即付出”的事情。缺失的这部分爱意,应该自己给自己,而不是希望他人来给自己。 这样和“等待拯救”的母亲也没有什么区别,明明自己就感觉到了窒息,对他人来说,我这番等待爱意降临,也是窒息的吧。 说到底我只是牙龈肿而已。这一次,努力克制,不去刺激,也有机会好转的吧。

November 8, 2022 · 1 min · Aoi

什么事情都有联结

偶尔WhatsApp里还是会穿出来KK Group的聊天信息,和我同一期入站的德国博士后Rene依然是组里举足轻重的角色。回忆起当年KK缺少经费的时候,Rene也一直在考虑要转职去其他地方,coffee break的闲聊也有着对现状的无奈和这样那样的想法。然而最终是,我离开了那里,选择了日本,而Rene一直留到了现在。 有的时候也会思考,如果想办法渡过那一两个月,或者接受KK的offer,给我回家一两个月带薪休息的时间再回去美国,现在的情形会是怎样。at least,美国的文化氛围至少是一个我可以生活得更加舒适的圈子。而且,当年那些迫切来日本的心情,现在想来,也差不多是喂了狗。 昨天翻到之前写的日记,详实地记录下了被无视内心感受和我个人状态的整个过程。 那个时候,对方为了让我去日本,让我重新申请我不根本熟悉领域的硕士学位,让我申报语言学校,在我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这个领域,也不太想做这件事情,也觉得对我自己未来毫无裨益之后,依然发来各种各样的申请资料。而对于对方自己心心念念将来想去美国这件事情,却反复强调自己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劲头,不想走申请PhD的路,依然不停让我来申请各种豁免权。对物件的实用主义延伸到我身上,亦发挥到极致。而我,怎么会为自己考虑呢。不断反思,也许是我自己太懒惰,是我不肯为了未来付出努力。 但是,这未来,真正是我想要的未来吗? 突然接到了我能做的工作(一直想来的研究所),我最终还是离开了美国,选择了日本。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对方的推波助澜,我会再收回迈出的脚步来仔细思考我未来的路和人生吗。 好在我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进日本之前,结束了这段莫名其妙的关系,放下了我在整个过程中自我催眠的快乐,也放下了我彼时经历的那些强心让自己忽视的痛苦心情。然而,残留那一点点愤怒,依然会时不时突然出现,在我对现状迷茫的时候。 感到迷茫吗?是有的。 在日本的这六个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工作上的事情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开始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现在的项目和自己的专业有些许偏差,明年四月是否能留下,是否能继续做我现在的项目,却也是个未知数。因为语言的问题,专业的性质和身份的原因,也难以很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说来怎样才算合适的工作呢,在找新工作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考虑呢,正常人一般都是往薪水更高来考虑吧。然而我这一份临时工作的性质,在take the offer的时候又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其他原因,也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过薪水的问题,却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而近来迷茫的另一个原因,是真正地感觉到自己的贫穷。这份贫穷感,并不是来自于自己买不起名牌包包,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也不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我对自己的生活,并未抱有着这般物质上的期待。我的贫穷感来自于在我重视的人可能需要帮助的时候,或者我想要对一个人好的时候,知道自己掏不出任何东西的沮丧感。于是突然一下子,我开始知道自己经济状况不足以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感觉。 在这种时候,那些之前曾经考虑的“理想”,“自我价值”似乎都被贫穷的阴影掩盖了下去。甚至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开始不选择那些热门的,好找工作,好赚钱的专业?为什么一定要念书到现在看上去很厉害其实一无所有还欠着朋友的钱。到底什么是“成功”的定义呢。 我现在真的在做着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吗?哪怕现在听起来算有,而今后转职,我身上不再有有这样那样看起来可以支撑和暂时抵御我的贫穷现实的标签之后,我还有价值吗? 高中的时候,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自我执拗选择了难走的理科路线。又在根本没想要未来的情况下,放弃环评师的路线去考根本不适合笨蛋自己的中科院的研,那日日夜夜不眠的努力,是为了证明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笨吗?在不适合自己的这条路上付出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仔细想来除了自我感动,本身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吗?明知自己的局限性,明知什么是自己的短板和盲区,我却还要,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到哪里去呢?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把现在能做好的事情做好,在明年三月之前多少整出一点科研实绩,最好能做完这三年,把语言拿下。此期间也看看我能做的行业,往真正有利的方向去思考。 如果需要交流和谎言,也要锻炼相应的能力。 好孩子成不了大器。

October 25, 2022 · 1 min · Aoi

责任

最近又和母亲起了不大不小的冲突,其实也不算冲突,无非就是母亲对我的期许,和我对自己的生活选择的差异。这是在这个年代,再正常不过的,两代人思维方式和思想差异的普遍话事。 有的时候我害怕和母亲交流,她具有着比强硬控制更折磨人心的软控制能力,说着丧气,阴郁的话,来以一种弱者的姿态绑架对方。无时无刻不在强烈流露自己内心的期望和毫无根据的忧虑。让我需要不断反思我自己,在“选择自己的利益”和“选择母亲的利益”中来回撕扯和挣扎。 有的时候,我想想自己,大概是可以更加想得清楚自己不想要小孩子的原因。 说来无关金钱,也无关我自身对小孩的喜恶。 我感觉到自己还没有做好,可以对一个生命负责的准备。 这种准备并不是单纯的在十八岁之前,甚至大学毕业之前,对他提供金钱,教育的支持。而是对于一个生命,一整个完整的人格塑造的过程做好的心理准备和承担后果的准备。 因为我自己的人格塑造都是一地鸡毛。 实在是没有办法不去承认,在小孩子性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原生家庭带来重大影响的事实。说起来也许会伤母亲的心。然而,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填饱孩子的肚子,支持孩子的学业固然重要,没有精力(我知道是无可奈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和越多的人交流,我就越知道自己人格塑造的经历中的因果关系,和一些对事物的看法,对事件的反馈,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行为模式确实源自双亲。而这些看法的正确性,反馈的合理性,行为模式的必要性,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须知这问号不仅划向父辈那个年代,在我们自身这个年代,也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号。) 一直以来,我都承认自己是有性格缺陷的。我阴郁,悲观,骨子里的自卑和唯唯诺诺,抗拒和人交流(哪怕是正常的公事交流,也更想在期限之内后延几日)。这让我活得并不轻松,它不是那种可以给予“要自信,要阳光,要勇敢”这种口号式的呼声任何即时回应和反馈的东西,它是一个漫长的阶梯式的塑造过程。 一来我没有办法很好的改变自己的现状,难以在三十岁的时候突然(强迫自己)性情大变,二来我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教会他如何成为一个自信,阳光,勇敢的人。我也不知道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会不会间接带来对他的负面影响。 说来,抗拒接受小孩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我自己身性格里的怯懦。去强行扭转它,就好像把青椒塞进青椒厌恶者的嘴里再告诉他我这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好。可是,为了实现“身体健康”的目标,却忽视了对方的“心理健康”,这是合理的事情吗?实现身体健康有一百种替代青椒的方式,而破坏心理健康只需要往对方嘴里强行塞进一根青椒。 “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不就是一根青椒吗” 不,它绝非只是一根青椒,它是一种行为模式。青椒,香菜,骨瘦如柴的审美,二元性别,年龄阶段论,什么都可以以自己的认知往对方身上安,直到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我不想要自己的小孩子变成这样的人,我更不想让他变成我这样的人,我也没有足够的承载力,让他变成他想要成为的样子。 我负不起的责任,是在这里。 ここだよ。

October 19, 2022 · 1 min · Aoi